6月底,央行公布了二季度季度城镇储户、企业家、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结合这组报告,我们大致可以管窥市场主体预期的边际变化:
一、从居民部门看
一是就业感受和收入感受偏弱,预期不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根据央行调查,居民二季度当期就业感受指数由上季度的39.9%下降至37.6%,未来就业预期指数由52.3%下降至48.7%。
当期收入感受指数由50.7%下降至49.7%,未来收入信心指数由49.9%下降至48.5%。
在经历了上一季度的大幅反弹之后,收入和就业感受都出现回落,且对于未来预期降幅更大。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居民对就业和收入预期偏弱,将会限制消费增速。
二是储蓄倾向略有回升,疤痕效应仍在。
二季度选择“更多储蓄”的储户占比为58.0%,较上季度增加0.1个百分点,仍处于历史97.5%分位位置。
去年居民部门新增存款接近18万亿,今年前5个月又新增了9.2万亿。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仍然偏高,显示疫情形成的“疤痕效应”尚未消除,这将会制约超额储蓄向消费的转化。
三是消费倾向小幅上升,但主要体现为补偿性消费。
二季度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储户占比24.5%,较上季度上升1.2个百分点,消费倾向略有升温,约在历史水平65%分位位置。
从细项来看,未来3个月预计增加的支出中,选择“旅游”的占比从上季度的24%上升至26%,是唯一的增加项,选择“社交文化和娱乐”的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至19.8%,是降幅最小项。
选择“大额商品”的比重由上季度的18.9%下降至17.7%,为历史最低水平。受收入预期转弱影响,居民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意愿趋于低迷,更多仍体现出补偿式消费特征。
四是投资情绪回落,理财占比降至历史最低。
二季度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储户由上一季度的18.8%回落至17.5%,仅高于去年四季度的15.5%,为历史次低水平。
投资意愿中选择“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理财”的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至43.8%,降至历史最低水平。选择“基金信托”的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至20.4%,选择“股票”的比例下降0.1个百分点至15.2%,分别为历史水平的25%和30%分位。
五是房地产预期转弱,市场或将继续降温。
对于下季度房价预期,选择“上涨”的比例下降2.6个百分点至15.9%,为历史水平的10%分位以下。“未来3个月预计增加购房支出”比重由上季度的17.5%下降至16.2%,为2017年以来的次低水平,仅高于去年四季度的16.0%。
在积压需求释放完毕之后,二季度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居民对房价预期转弱,购房意愿随之下滑,房企也将重心放在已有项目的保交楼上,拿地和新开工意愿持续下滑。目前市场正在陷入“房价降—销售弱—回款难—拿地下降—投资下滑”的负反馈。
二、从企业部门看
从生产端看,企业部门原材料购进价格感受指数为50.5%,较上季度下降7.5个百分点,连续两个季度下降;产品销售价格感受指数为43.1%,较上季度下降4.7个百分点。
购进价格和销售价格均出现回落,与二季度以来PPI通缩加剧状况一致。不过,购进价格指数降幅更大,与销售价格之间差距缩小至7.4个百分点,为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显示企业原材料成本压力持续缓解,这将有助于改善经营状况。
从需求端看,二季度出口订单指数为45.5%,比上季度上升6.0个百分点,为2022年初以来最高水平。二季度国内订单指数为48.2%,比上季度回升5.3个百分点,同样为2022年以来最高水平。
外需订单好转,或反映了二季度企业生产能力恢复之后的接单情况,但从5月以来出口转向下滑来看,这种趋势应难持续。内需订单反弹,应与国内消费以及基建、制造业投资保持一定韧性有关。
三、从银行部门看
二季度银行家调研问卷中的贷款总需求指数为62.2%,较上季度大幅下降16.2个百分点,出现反复。进入二季度之后,经济复苏强预期消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居民加杠杆意愿不足,导致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下降。
货币政策感受指数为64.2%,较上季度下降3.5个百分点。在一季度信贷投放规模超过10万亿之后,央行将货币政策节奏调整为“精准有力,总量适度,节奏平稳”,力度有所后撤,导致银行家货币政策感受度下降。不过,仍在历史水平的80分位以上,总体来看仍然宽松。
二季度“资产荒指数”(即货币政策感受指数/贷款需求指数)为1.03,较上季度回升0.17,在经历了连续两个季度的环比下行后重新回升。一方面,由于资产价格下行,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下降,另一方面,加杠杆主体阙如,实体能够提供的合意资产偏少,共同导致了资产荒有所抬头。
如果要缓解资产荒,一方面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另一方面是必须要有加杠杆主体。目前看居民、企业、地方政府杠杆率都已偏高,中央政府可能需要承担起加杠杆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