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太阳计时的教学反思

来源:互联网 2023年08月11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用太阳计时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这13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用太阳计时的教学反思相关的文章。


(资料图)

篇1:《用太阳计时》教学反思

本课在学习完太阳和影子的关系之后,安排学习的。实际上,本课的内容是太阳和影子关系的应用。应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进行一天的计时。

本课在学生进行了解古代的计时工具和计时的方法之后,学生利用太阳与影子的关系进行制作制作计时工具。我现在想来,在学生进行制作前,学生理解太阳与影子准确的关系,是非常的重要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真正的进行测量太阳和影子的关系。而这个活动需要孩子们坚持一天进行观测,这就需要孩子和家长进行合作,指导,使孩子真正的进行探究,在整个的探究的过程中,虽然学生们需要进行一天的持续观测,但是我相信孩子有了这个探究过程,他们会有很大的收获的。我在周末布置这项作业,但是我发现学生还是有不少没有完成,只有少部分的同学能够完成。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指导学生和其家长进行合作,完成相关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是非常的重要的。

在学生亲身体验的观测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太阳位置和影子位置关系,在进行日晷的制作就睡到渠成。

在制作日晷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按照制作方法进行制作,过程要求还是比较的严格,但是好处是计时非常的准确。但是原理很是不好理解,因此我就没有进行讲解原理。

现在我在想是否需要制作这样比较麻烦的日晷,是否直接制作简单的日晷就可以了呢?我一直纠结这个事情。

篇2:《用太阳计时》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哪位同学告诉老师,现在几点了?

2、你们是如何知道现在的时间的?

3、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有时根据什么来判断时间的呢?

4、: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那么古人究竟是通过什么来计时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生说时间

生:看手表。

生1:我在网上看见过沙漏,古人是通过沙漏来判断时间的。

生2:我听奶奶说过,古时候夜里有人专门打更,人们是根据更声来判断时间的。

生3:看太阳。

生4:看天色。

生5:古人有的时候用点燃的香来计时,以一炷香为单位。

通过了解古代人是如何计时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古代人计时的方法,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计时工具。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现在计时的工具主要有钟表、手表、电子表等。你们知道古人的计时工具吗?

(2)不错,古人计时的工具有很多,也很漂亮。一般有:沙漏、水钟、日晷等,而且每一种计时工具里面都包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师课件展示古人计时工具:沙漏、水钟、日晷)

(3)对这三种计时工具,你还有哪些了解,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4)同学们知道真多啊!是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沙漏、日晷、水钟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非常大的改进,不仅在外形上,而且还体现在计时的准确性和先进性上。

(师课件展示各种各雅阁的沙漏)

(5)(课件展示日晷的组成图)日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上面倾斜的石制圆盘叫晷面,圆盘中心和晷面垂直的铁钉叫晷针。古人就是利用一天中晷针投在晷面上的影子长短和方向来计时的。下面我们再来观赏一下各种各样的日晷。

(师播放课件)

(6)同学们认为古代的计时工具与现在的计时工具相比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吗?

(7)小结:是啊!用“沙漏、日晷、水钟”来计时,能让人清楚地感觉到时间的流逝,更能促使人去节约时间,但却都不及现在的计时工具准确、方便。

2.了解资料卡知识。

师:(课件展示教科书中三种计时法的资料卡)我国人们从古到今主要用到了以下三种计时法。请同学们说一说“夜半”指的是什么时间?“日出”“日中”“日入”又是指的什么时间?

师:同学们听过夜半鸡叫吗?哪鸡鸣又是几点呢?

3.整理资料,引导学生发现计时方法。

师:过去我们的先辈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作息时间是根据什么?

师:古人是如何利用太阳计时的?

师:我们上节课也观察了影子,现在我们再来整理,分析一下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观察记录,看能发现什么?

师:(引导学生汇报)从观察记录中,有什么发现?

师:古人就是利用了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发明了日晷。你们所做的观察,记录,分析,都是古人曾经做过的,同学们也发现了日晷计时的道理,同学们真了不起!

4.制作日晷。

师:该怎样制作一个日晷呢?

师: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许多制作材料,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组准备制作一个什么样的日晷呢,制作方案想好以后,可有组长到前面选取所需材料。

师:下面,请同学们上台来展示你们的作品,看看那一组同学制作的最好,最漂亮。

三,利用日晷计时。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利用我们手中的日晷来计时呢?

2.猜想假设。

师:将日晷放制作方案。

在太阳底下,看影子的变化,从而知道时间。

3.制作方案。

师:下面就要我们到操场去用日晷来计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操作呢?

4、小组汇报方案。

5、实施方案。

师:现在同学们就可以利用你手中的日晷,按照我们设计的方案来计时了。在计时的过程中,各组同学要互相帮助、共同合作,老师期待你们的研究成果 。

篇3:《用太阳计时》教案及教学反思

《用太阳计时》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哪位同学告诉老师,现在几点了?

2、你们是如何知道现在的时间的?

3、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有时根据什么来判断时间的呢?

4、: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那么古人究竟是通过什么来计时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生说时间

生:看手表。

生1:我在网上看见过沙漏,古人是通过沙漏来判断时间的。

生2:我听奶奶说过,古时候夜里有人专门打更,人们是根据更声来判断时间的。

生3:看太阳。

生4:看天色。

生5:古人有的时候用点燃的香来计时,以一炷香为单位。

通过了解古代人是如何计时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古代人计时的方法,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计时工具。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现在计时的工具主要有钟表、手表、电子表等。你们知道古人的计时工具吗?

(2)不错,古人计时的工具有很多,也很漂亮。一般有:沙漏、水钟、日晷等,而且每一种计时工具里面都包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师课件展示古人计时工具:沙漏、水钟、日晷)

(3)对这三种计时工具,你还有哪些了解,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4)同学们知道真多啊!是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沙漏、日晷、水钟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非常大的改进,不仅在外形上,而且还体现在计时的准确性和先进性上。

(师课件展示各种各雅阁的沙漏)

(5)(课件展示日晷的组成图)日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上面倾斜的`石制圆盘叫晷面,圆盘中心和晷面垂直的铁钉叫晷针。古人就是利用一天中晷针投在晷面上的影子长短和方向来计时的。下面我们再来观赏一下各种各样的日晷。

(师播放课件)

(6)同学们认为古代的计时工具与现在的计时工具相比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吗?

(7)小结:是啊!用“沙漏、日晷、水钟”来计时,能让人清楚地感觉到时间的流逝,更能促使人去节约时间,但却都不及现在的计时工具准确、方便。

2.了解资料卡知识。

师:(课件展示教科书中三种计时法的资料卡)我国人们从古到今主要用到了以下三种计时法。请同学们说一说“夜半”指的是什么时间?“日出”“日中”“日入”又是指的什么时间?

师:同学们听过夜半鸡叫吗?哪鸡鸣又是几点呢?

3.整理资料,引导学生发现计时方法。

师:过去我们的先辈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作息时间是根据什么?

师:古人是如何利用太阳计时的?

师:我们上节课也观察了影子,现在我们再来整理,分析一下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观察记录,看能发现什么?

师:(引导学生汇报)从观察记录中,有什么发现?

师:古人就是利用了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发明了日晷。你们所做的观察,记录,分析,都是古人曾经做过的,同学们也发现了日晷计时的道理,同学们真了不起!

4.制作日晷。

师:该怎样制作一个日晷呢?

师: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许多制作材料,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组准备制作一个什么样的日晷呢,制作方案想好以后,可有组长到前面选取所需材料。

师:下面,请同学们上台来展示你们的作品,看看那一组同学制作的最好,最漂亮。

三,利用日晷计时。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利用我们手中的日晷来计时呢?

2.猜想假设。

师:将日晷放制作方案。

在太阳底下,看影子的变化,从而知道时间。

3.制作方案。

师:下面就要我们到操场去用日晷来计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操作呢?

4、小组汇报方案。

5、实施方案。

师:现在同学们就可以利用你手中的日晷,按照我们设计的方案来计时了。在计时的过程中,各组同学要互相帮助、共同合作,老师期待你们的研究成果 。

篇4:用太阳计时的教学反思

用太阳计时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的时候,我首先复习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学生能够温习到利用影子,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判断时间。然后转引导到:“我们聪明的祖先早就知道这个规律,并且制作了相应的计时规律的仪器。现在看看古代人是怎样的计时的?”通过这样的过渡很是容易的转入本课的学习。

在教授本课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进行汇报自己搜集的有关计时工具的知识,但是我发现学生进行收集的学生进行比较少的。我想在以后的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布置更加的坚决的,并且对于不收集的"同学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这样学生能够更好的收集行为,并且在已经收集的学生,其收集的资料也是没有整理分析。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强调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不在多而在精。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讲解制作日晷的过程的时候,我想制作步骤的讲解还是不够的精细。我想以后的教学的过程,需要对于制作步骤进行详细的设计,并且少用文字,多用图片进行展示。这样学生们能够更好的进行领会和理解。

还有制作的过程,制作的方法和过程可以然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比如在制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改变制作的程序,根据自己的材料采用另外一种制作的方法,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想在介绍完自己的制作过程之后,需要给与学生发挥能动性的机会。

在展示环节,对于学生制作进行点评能够较好激发学生的兴趣。

篇5: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24时计时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是我们作为教师的首先要明确这个课题的重要性,从而知道在整个“时间”的教学中把“24时计时法”放在教材的最后,足以证明它的重要和难度。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使同学们真正认识到社会上的很多行业,如邮电、交通、广播等许多部门都用的是“24时计时法”的时间。而且今后会普遍运用以达社会化。所以,我们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中,必须逐步解决以下几个相关联的问题:

一、通过直观教学务必使同学们理清“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根本联系和区别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两种计时的方法在说法上虽然不同,但是归结起来就是同一个钟面的两种读法(两种用法)。无论哪一种用法,可都离不开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12时计时法(也叫普通计时法)是社会上传统的用时方法,它和24时计时法相比较,无非是重复读一次那12个数字,结果就出现了两个1时,两个2时,两个3时,……两个12时。例如:钟面上的1时,当天的午夜有一个1时,它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到了中午仍有个1时等。而24时计时法,虽然用的也是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但和12时计时法的读时方法不同。也就是说钟面上的12个数字不重复读,而是出现连续的读用方法。例如:从午夜的1时一直读到中午的12时后,下面的1时就直接读作13时,那么1时后面的2时就续读作14时……,读到午夜的12时时就读作24时,这就是24时计时法,它正好是一整天的24时。

通过黑板上的钟面,使同学们产生对家里的钟面的联想。通过老师的反复对照读法,使同学们也能很好区别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下面的实际计算打下坚定的基础。有了概念,同时,也就有了有计算的基础,这就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第一阶段。务必引起老师的重视。

二、以“求列车运行时间”为代表,推出诸如此类的简易计算公式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讲清24时计时法的概念之后,就要进入实际的计算的教学。但是大部分的同学往往存在着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问题,在实际的计算中总是糊里糊涂的。例如:一列火车10:22从首都北京发车,19:29到达沈阳。求列车的运行时间。还有,一场 演唱会从8:30开始到14:30结束,求演唱会演出的时间等。诸如此类的计算举不胜数,要是见一题就给讲一次怎样的计算,那就麻烦太大了。所以凡属这类的计算问题,都可以概括出一个简易的公式,让同学们像应用其它的公式一样,轻松地把数字代入公式中就即刻求出。那就是:结束时间-开始时间=运动时间。这个公式即通俗易懂又涵盖了很多问题的时间计算。对于同学们来说,在老师的启发下是很容易接受的,运用起来也颇为方便。关键是公式中的运动时间这个概念要让同学们理解好,它代表了很多事物的运动时间,接近的有飞机、轮船、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等,有些事物虽不接近行走,但也是运行的事物,有如:比赛、会议、义务劳动、演唱会等也都可看作运行的事物,只要有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就可以代入这个公式中求出运行时间。在掌握了这个公式以后,有关的运行时间的计算就彻底的解决了。如:19:29--10:22=9:07,这个9:07就是火车在北京和沈阳之间的运行时间。又如:14:30-8:30=6:00,这个6:00就是演唱会的“运行时间”,同学们运用这个公式解决实际的时间计算问题,就非常的灵活和得心应手了,这样一来,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就大大地提高了。同时也缩短了教学的过程和时间。

篇6: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下课后,我反复琢磨这个教学片断,其实两种计时法的转换很简单,但为什么学生会发现不了呢?

一、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实际。

现实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似乎不太重视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走进生活的实践活动。我们说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是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学生都没有做过生意,自然就不会知道生意之道。如果在讲授这道题前,教师利用学生中的家长、亲戚、朋友或熟人中做生意的资源,分小组,联系好以后,开展一些数据的调查、收集,我想到那时,教师想让他们沉默,他们也都不会愿意。

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调查、小实践、小实验、小研究等应用性的活动,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应用生活的经验解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的理解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专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而这些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已经有所体现,因此我们有必要赋予学生一双“数学”慧眼,培养学生具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和关注自我的意识。

二、关注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多种学习方式。

为了让学生从统计图表的“原始信息”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组际交流,交流中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多角度地进行“选择”、“加工”信息,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通过生生、师生交流,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使学生原有的认识得到补充与修正,提升与发展。同时,教师要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了一定的生活的感受,到那时,自然就会打破“沉默”。

三、即时多元评价,打破学生的沉默。

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激励性和肯定的评价,教学是算不上成功的。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合理的想法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和主动发展的动力之目的。强化学生好的一面,用亲切的语言、思辩的语言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里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不应围着自己的“教”转,应多为学生的“学”服务。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在的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可持续地发展。

篇7: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这节课,是学生在学完时分秒后学习的,因为时间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是“时间”这部分知识的一个难点。“24时计时法”,是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生活而又有趣的教材。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普通的计时法比较熟练,而“24时计时法”是交通,运输等部门通用的时间。教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有趣的事物。因此,应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选取生动有趣、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为教学资源,通过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既拉近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又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篇8: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普通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在说法上虽然不同,但是归结起来就是同一个钟面的两种用法。无论哪一种用法,都离不开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一天24小时,时针要转两圈,普通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相比较,无非是重复读一次那12个数字,结果就出现了两个1时,两个2时,两个3时,……两个12时。也就是采用从1时到12时来计时,所以它也叫12计时法,而24时计时法,虽然用的也是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但和12时计时法的读时方法不同。也就是说钟面上的12个数字不重复读,从半夜的1时一直读到中午的12时后,下面的1时就直接读作13时,那么1时后面的2时就续读作14时……,读到半夜的12时时就读作24时,采用的是从0时到24时计时的。设计教案时,想当然地认为二十四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时刻伴随着我们,学生一定对此并不陌生,殊不知,学生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是普通计时法,对二十四时计时法虽说有一些印象,但也比较模糊。因此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不够,没有找准教学的起点,偏离了教学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

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读后电视节目预报表中,不要急于引导学生探索下一个内容,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的空间交流讨论,自己想,同桌说,小组问,全班评,一步一个脚印,使学生建立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强化24时计时法的表象。在了解24时计时法的基础上,通过读另一张电视节目预报表,再次用两种计时法交流讨论同一时刻,借助表盘,直观地区别两种计时法,明确同一个表盘,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这一根本不同,更为主要的让学生独立利用表盘,在小组间再次讨论交流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

2、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增强教学实际,使学生在生活实例中理解。有些数学知识需要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在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本节课就需要这样的教学,有了前面理解的基础,通过书中或举例中的生活素材进行应用强化,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为“实践过的者记忆最深的”。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课本上不会,说不清,可是到了生活中却能应用自如,这就是生活经验的作用,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把同一时刻放到生活实例中用“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联系和区别,学生易于比较,便于理解,是突破重难点的好方法。

篇9: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教学中学生对24时计时法也有所了解,但由于人们生活中口头中常用普通计时法,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习惯于普通计时法。正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态去进行教学。因此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不够,没有找准教学的起点,偏离了教学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

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讨论、合作、交流。

让学生读后电视节目预报表中,不要急于引导学生探索下一个内容,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的空间交流讨论,自己想,同桌说,小组问,全班评,一步一个脚印,使学生建立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强化24时计时法的表象。在了解24时计时法的基础上,通过读天文馆的放映时间表,再次用两种计时法交流讨论同一时刻,借助表盘,直观地区别两种计时法,明确同一个表盘,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这一根本不同,更为主要的让学生独立利用表盘,在小组间再次讨论交流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

2、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增强教学实际,使学生在生活实例中理解。

有些数学知识需要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在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本节课就需要这样的教学,有了前面理解的基础,通过书中或举例中的生活素材进行应用强化,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为“实践过的记忆最深的”。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课本上不会,说不清,可是到了生活中却能应用自如,这就是生活经验的作用,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把同一时刻放到生活实例中用“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联系和区别,学生易于比较,便于理解,是突破重难点的好方法。

篇10: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时间是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是不依赖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感知和认识时间只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在我们主观意识中的反应。在第一学段要使学生“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根据这一标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了本节课的课堂练习。

优点:

1、让学生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熟悉的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认识到今天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

2、分层次讨论习题,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先是12时计时法变24时计时法,再是24时计时法变12时计时法,然后是变式练习,综合练习,让孩子们体会到时间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这样练习,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加深了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

3、学生展示环节中,教师点评到位,及时补充学生展示中的不足。同时,对学生的展示也有评价性的语言,起到很好的教学点拨的作用。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由学生进行补充,这样更加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2、个别习题设置稍难,应注意对学困生降低习题的难度,以适应学困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困生的说算理方法还需引导到位。

3、注意错题经验的积累。帮相学生分析错题原因,对学生的学习规范进行培养和训练,要规范学生书写格式,审题习惯,书写习惯等等。

今后的建议:

1、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时间,所以在练习设计中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时间,建立相应的时间观念,感受时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充分利用钟表模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拨一拨,认一认,想一想,试一试中完成对新知的探究,让学生在做中学。

3、在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方式的运用。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要代替。

4、在教学中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赏识评价、及时评价和总体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篇11: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每个人教新教材都有同样的感受:例题的难度大。在我们大多数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去学习新的知识跨度大。新教材例题后的练习题很少有对例题类似的基础练习,可以说是一练一变,真可谓是举一反三。基于现状,我们只能从自己的教学中解决这一问题。

教材的例3是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材密切联系实际,通过解决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多长时间的情境,引出知道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求经过时间的问题。第一,题中的两个时刻不是统一的记时法,这一点是需要学生注意的。第二,求经过时间学生也是接触过的,但是在三年级的上册,离现在也有一段时间,同学对一些知识有所遗忘,需要帮助学生回忆一下。教学时,我先出示题一:我们是下午2时40分从北京出发的,列车下午5时45分到达石家庄站。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这是一道热身题,学生已学过。目的在于让学生回忆起计算经过时间时用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求经过时间。然后出示题二:我们是上午11时40分从北京出发的,列车16时15分到达阳泉站。坐火车从北京到阳泉要用多长时间?这道题是对原例题进行了一下修改。首先让同学们默读题,发现这道题和题一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这道题中两个时刻的记时法不同。我引导:“你觉得在做这道题是应该注意什么?”同学们:“先把记时法统一了。”有的说:“都统一成普通记时法。”有的说:“都统一成24时记时法。”我让学生自己做做看。学生做完,班里汇报。大家一致认为如果开始时刻是上午,到达时刻是下午。都统一成24时记时法比较简便。否则必须先求出上午经过时间,再加下午经过时间,才能求出。这一环节也为计算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不在同一天的经过时间奠定了基础。

针对我们的学生,对例题做必要的修改和补充,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有兴趣。

篇12:《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计时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运用的比较多的还是普通计时法。如何是学生接受24时计时法并学会用它来计时,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教学的开始,我通过龟兔赛跑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出现把时间搞错的情况,该如何避免呢?以此来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有一种探究的欲望,为整节课的学习打造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引入24时计时法时,采用学生写自己的作息时间的方法,因为,虽然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习惯运用普通计时法来计时,但是,学生通过种种媒介对24是计时法也不陌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发现同伴与自己不同的计时方法,不仅充分的尊重了学生,而且还给了学生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这样,不仅对新知不感到陌生,还会对其产生极大兴趣。在练习的设计上,考虑到了数学的生活化,以看电视节目为例,让学生说出对应的另一种计时方法,融数学知识与生活之中,使学生在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有用性的同时,也对数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教学中,借助学生理解1日=24时,感受到一天时针要转两圈,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下,让学生思考钟表外圈的数表示什么?他和内圈的数有什么联系?让学生独立分析,有困难的话可以和小组的同学商量,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钟面外圈的数表示时针走第三圈时所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刻,这些数和内圈对应的数都相差12,使学生感知,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时需要加上12,为下面学习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做好铺垫。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立足于新的理念,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桥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篇13:《制作计时工具》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的时候,我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各种各样的及时工具的制作。学生们对于这些制作都感觉有比较高的兴趣。在本课的制作中,有沙漏,水钟,和日晷。这几个计时工具都介绍了制作方法。对于沙漏和水钟由于比较的简单,我安排学生课下在家里进行制作。现在看来我应该分情况和分层次进行要求学生进行制作。因为在制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对于日晷这样较为复杂的制作,他们还是比较的困难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生实际的能力水平进行指导的进行制作。在制作的时候,予以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指导,这样学生们都能够感受制作的成功的快乐,都能够在制作发现自己的乐趣,体验自己的成功,为科学学习和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上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中制作日晷还是比较的感兴趣的。比如虽然有部分学生在量角器的使用,角度的测量的上遇到比较大的困难,但是学生们仍然兴趣盎然的进行制作。在克服制作的角度测量的困难的之后,学生对于制作过程中晷针的.固定有遇到到的问题。由于晷针固定的比较的困难,但是学生们还是想出自己的方法的进行克服,虽然有方法比较粗糙,但是也显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完本课最为大的反思就是对于学生用分层子进行要求。这样效果更为的好。

★ 《太阳》教学反思

★ 太阳教学反思

★ 太阳教学反思

★ 《太阳和影子》教学反思

★ 番茄太阳教学反思

★ 《四个太阳》教学反思

★ 四个太阳教学反思

★ 太阳的话教学反思

★ 番茄太阳的教学反思

★ 太阳和影子课后教学反思

关键词: